殷墟亚长墓:沉睡三千年的战神传奇
2000 年 12 月的一个深夜,寒风凛冽,安阳殷墟花园庄村东的农田里,几个黑影正鬼鬼祟祟地活动着。他们是一伙盗墓贼,手中的洛阳铲在土地上不停地试探,试图寻找深埋地下的宝藏。然而,他们的行动并未逃过村民敏锐的眼睛。很快,村民们便将这一异常情况报告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
考古队接到消息后,迅速赶到现场。经过勘查,他们发现盗墓者已经探及一座晚商时期的大墓 —— 编号 “花东 M54”。情况紧急,若不立即进行抢救性发掘,这座大墓极有可能遭受毁灭性的洗劫。于是,在副站长何毓灵的带领下,考古队毅然决定在这寒冷的冬季展开发掘工作。
展开剩余88%此时,北方的土地已经上冻,发掘工作困难重重。何毓灵和队员们在前辈的带领下,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和大雪,用冻僵的双手拿着手铲、刷子等工具,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墓中的每一寸土地。他们知道,每一个动作都可能关乎着珍贵文物的命运,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他们发现这座墓曾多次被盗墓贼觊觎,墓口上布满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盗洞。然而,幸运的是,当挖到大约六米深时,那些盗洞竟然一个一个地消失了,要么不再往下延伸,要么拐弯跑偏。最后一个盗洞在接近墓底的二层台处突然转向侧面,再往下清理,出现了原封不动的土层。此时,距离墓底大约还有一米左右,考古队员们意识到,这座墓很可能保存得相当完好。
这座墓葬是长方形竖穴墓,深度从地表到底下七米五左右。墓口南北长 5 米,东西宽 3.3 米,规模宏大。从以往的发掘经验来看,这样规模的墓葬等级一定很高,里面很可能藏有大量珍贵的随葬品。考古队员们怀着激动而又紧张的心情,继续进行着发掘工作。
2001 年,一件精美的青铜器物逐渐在队员们的清理下露出真容。当它完整地展现在众人面前时,所有人都不禁惊呼不已。这是一只青铜牛尊,它通高约 38 厘米,长 41.5 厘米,重约 7.1 公斤,是目前为止殷墟发现的唯一的牛型青铜容器。
这只牛尊整体设计以水牛为原型,体态健壮,栩栩如生。牛首前伸,牛嘴微张,仿佛正在发出低沉的吼声。牛眼圆睁,目光炯炯,透露出一种威严与力量。双耳外展,似乎在警惕着周围的动静。双角弯曲后卷,线条流畅而刚劲,彰显着水牛的野性与坚韧。四肢粗壮有力,稳稳地支撑着身体,仿佛随时准备冲锋陷阵。牛背微下凹,背部开口为尊口,上有一长方形盖,盖中部有半环形小钮,盖与器身为子母口扣合,设计精巧。嘴、腹中间有隔挡,腹中空可盛酒,既具有实用性,又不失艺术性。
牛腹丰肥,四腿粗壮,牛足末端有蹄瓣,后部有凸起的小趾,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极为细腻。臀部饱满,牛尾端呈纺锤形,为整个造型增添了几分灵动之感。其铸造工艺采用复合范铸法,牛角、四肢与主体分铸后焊接,牛背尊口与器身一体铸造,体现了商代晚期分铸技术的成熟。
牛尊的纹饰层次丰富,以云雷纹为地纹,凸起饕餮纹为主纹,腹部两侧浮雕羽翼纹、虎纹,尾部铸立体鸟形鋬手(提梁),左右两侧各饰一 “S” 形直立夔纹。三层纹饰中有虎、鸟、鱼、兽面、夔(葵)等多种图案,繁复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其中牛首两侧各饰一小虎纹,牛腹两侧各有一大虎纹,牛下颌两侧各饰一鱼纹,耳下饰小鸟纹,牛双角饰节状纹,鼻翼翕张,颈部饰鳞状纹,每一处纹饰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更为重要的是,牛颈下部及牛腹内壁铸有 “亚长” 铭文,这标明了器主所属。“亚” 为商代高级官职或爵位,“长” 是氏族名。甲骨文中记载 “长” 族曾参与商王田猎、祭祀,属商朝核心贵族,可见墓主 “亚长” 身份显赫。
随着发掘工作的进一步推进,M54 号墓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兵器等 570 余件珍贵文物。令人惊喜的是,在墓中还发现了墓主遗骨,这也是在殷墟遗址中首次发现墓主遗骨的高等级贵族墓。通过考古人员的研究,他们推测出墓主亚长,身高 170 厘米左右,年龄 35 岁左右。
然而,当仔细观察亚长的遗骨时,考古人员发现他的身体有 7 处刀砍或砍砸伤,其中一处深及骨骼右侧髂骨上,引发炎症导致骨质疏松;左侧股骨、肱骨、肋骨均有明显的刀斧砍伤,且未见愈合痕迹。最致命的一处伤口,位于左侧股骨上部,敌人用铜矛从左后方刺穿了亚长,切断了他的股动脉,矛尖刺进了左侧股骨,导致他在短时间内毙命。
种种迹象表明,亚长曾为这个国家冲锋陷阵,最终战死疆场。他的遗体被运回王都,为了防止腐坏还在下面垫了大量花椒。这座不到 20 平方米的地下遗址,埋葬了他一生的荣耀。在亚长墓内,还发现 10 个殉人和 15 条殉狗。其中,有 6 个肢体较为完整的殉人与墓主人在一起,被认为可能是墓主人的亲信随从,其余 4 人则被压在墓底。这些殉人多为青年,平均年龄在 20 岁左右,5 男 1 女性别可辨。
除了殉人,考古学者在墓中还发现了更为残酷的 “人祭” 现象。据考古报告显示,亚长墓二层台内还发现了 3 颗人头骨以及填土内的 2 颗人头骨。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头骨是属于王室才能拥有的 “人祭”。人祭,是通过毁坏身体的方式,将人当作 “动物祭品” 刻意处死的 “人牲”。甲骨文记载,这是商王室供奉给祖先与神明最为贵重的礼物。在商人的观念中,这些 “人祭” 超出了人的范畴,成为了祭祀仪式中的一部分。
根据参与考古发掘的考古学者何毓灵在其著作《亚长之谜》中的介绍,M54 大墓出土的青铜器中,有 6 件铸 “亚长” 字样。“亚长” 应该就是墓主人的身份标签。“亚” 指带兵打仗的武官,“长” 是墓主人的家族姓氏。做体质人类学分析的王明辉从残存的头骨、四肢骨等分析,亚长是一位身高 170 厘米的男性,大致死于 35 岁。右脚第一跗骨前部关节面的磨损痕迹显示,他常以跪姿而坐,这或许与当时的礼仪或生活习惯有关。
通过对出土青铜器上的铭文考证,以及对亚长遗骨和墓葬中其他文物的研究,考古学家最终确定墓主亚长是一位商王武丁时期战死疆场的军事将领。他曾为商王朝立下赫赫战功,虽然没能寿终正寝,但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地位,都通过这座墓葬和其中的珍贵文物得以展现。
如今,亚长墓中的珍贵文物,如那只精美的亚长牛尊,已成为了研究商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它们静静地陈列在殷墟博物馆中,向人们诉说着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让后人能够领略到三千多年前商代文明的辉煌与神秘。而亚长这位商朝 “战神” 的传奇一生,也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人们所铭记和传颂。
发布于:福建省启天配资-配资炒股配资平台优势-配资公司行情-炒股指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