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袅袅送清凉,出伏时节韵悠长。”时光匆匆,我们已然来到三伏的尾声,而今年的8月19日,便是那备受瞩目的“出伏日”。这一天,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凉爽秋天的大门,意味着一年中最为酷热难耐的时光即将彻底远去。
出伏相关概念
“出伏”,是三伏天结束的重要标志,象征着一年中高温、高湿的艰难时段正式画上句号。三伏天由头伏、中伏和末伏构成,其时长大约为30天或40天。出伏之后,太阳直射点迅速向南移动,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热能大幅减少,地表积累的热量也逐渐释放。同时,空气湿度和强降水明显减少,早晚的温差显著加大,一幅“秋高气爽”的美丽画卷正缓缓展开。
按照古法“立秋一庚数末伏”来确定出伏日期。今年8月7日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庚申日)是8月11日,从这一天开始计算,第十天就是末伏的结束之日,也就是8月19日,这一天便是出伏的好日子。
今年出伏的3大特点
展开剩余80%1、处暑出伏间隔短,降温节奏超紧凑
今年出伏时间为8月19日,紧接着在8月23日就迎来了处暑节气。农谚有云:“处暑出伏紧相连,秋凉脚步不迟延”。这种出伏和处暑间隔极短的情况极为少见,在过去60年中都难得一遇。这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消息。出伏后紧接着处暑,炎热天气迅速退场,降温过程平稳且紧凑,能够有效避免因出伏和处暑间隔过长可能引发的秋旱或者持续酷热天气。对于正处于灌浆关键时期的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来说,这样的天气变化就像是一场及时雨,有利于籽粒更加饱满,为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昼夜温差破纪录,秋意浓郁似画卷
今年出伏之后,昼夜温差将会达到一个破纪录的程度。白天阳光依旧炽热,但夜间的气温却会大幅下降,早晚的凉意愈发明显。民间有说法“出伏温差大如沟,秋意浓浓满枝头”。如此大的昼夜温差,不仅让人们能够更早地感受到秋天的气息,也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农作物积累糖分,使得水果更加香甜,粮食更加饱满。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较大的昼夜温差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容易引发感冒等疾病,所以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3、降水模式大转变,旱涝分布新格局
与以往不同,今年出伏后降水模式将发生巨大的转变。有些地区可能会迎来较多的降水,而有些地区则可能会出现干旱的情况,形成一种全新的旱涝分布格局。农谚说“出伏降水变了样,旱涝不均要提防”。这种降水模式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新的挑战。降水较多的地区要注意做好排水防涝工作,防止农作物被水淹;而降水较少的地区则要提前做好抗旱准备,确保农作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
出伏时节习俗与养生建议
祭祀土地神
在出伏时节,一些地区有祭祀土地神的习俗。人们会准备丰盛的祭品,如新鲜的水果、五谷杂粮等,摆放在土地神的神像前,焚香叩拜,感谢土地神在三伏天里对农作物的庇佑,祈求土地神继续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养生建议
1、食宜滋补润燥:
出伏之后,暑湿逐渐消退,秋燥开始显现。饮食上应该重点转向滋阴润肺、滋补身体。可以多吃一些如山药、芡实、黑芝麻等食物。推荐一道滋补汤品——山药芡实排骨汤:取山药 300 克切块,芡实 50 克,排骨 300 克焯水,加入几片生姜、少许料酒,用清水慢炖约 2 个小时,出锅前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这道汤味道鲜美,具有滋补润燥的功效,非常适合出伏时节食用。
2、睡宜早睡早起:
出伏后,人体的生理节律也应该随着季节的变化进行调整。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可以使肺气得到舒展。一般来说,晚上 10 点左右入睡,早上 6 点左右起床比较合适。这样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文娱说
今年8月19日出伏,60年一遇的三大独特特点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与众不同的气象画卷。它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的丰收与否,也提醒着我们要顺应季节的变化,调整生活方式和养生方法。遵循传统习俗,做好养生保健,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和健康的身体,迎接这个充满变化和希望的秋天吧!
感谢阅读文娱纪,喜欢我的文章,请给予点赞、分享、收藏、关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动力!期待与您在文化的世界里再次相遇💕。
发布于:山东省启天配资-配资炒股配资平台优势-配资公司行情-炒股指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